致力于建设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会
 
     
     
    商会动态
     
    会员动态
     
    如东风情
     
    企业风采
     
    政策快递
     
    招商推荐
     
     
     
     
    查看详细
    您现在的位置:如东商会 > 查看详细
     
    千年沧桑扶海洲
    发布作者: 如东商会  发布日期:2014-3-13   阅读次数:1573013次
     
    今天的如东大地,美丽而又富饶。可是,让人难以想像的是,数千年前,这里竟然还是茫茫沧海。然而,如东大地的确是从靠近古长江口的这片海域中涨出来的。

    浮出海面的卵形沙洲 距今6000多年前,长江北岸古沙咀的扬泰岗地已经成陆,并逐步向东推展,江口两岸的陆地不断东扩。由于地球自转和东北合成风的作用,迫使长江主泓偏向西南入海流速减慢,长江北岸入海口的泥沙大量淤积。黄河入海所带泥沙又自北向南沉积,浅海海底逐渐升高,形成水下三角洲,加之海潮顶托,渐成沙洲。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大小小的古沙洲群陆续浮出海面。至西周时期,古沙洲群逐渐涨接成一片卵形沙洲。有学者猜测,这卵形沙洲原名可能为浮海洲,意为从海中浮出的沙洲,扶海洲则为其雅称。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时期扶海洲的位置恰在今之如东县境之内,大体上在南至如泰河附近一线,西至丁堰、栟茶一线,东、北在范公堤以内。

    扶海洲演变成廖角咀 随着扶海洲的发育扩大和扬泰古沙咀向大海延伸,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水面逐步缩狭为古长江的一条支泓。三国时,扶海洲南侧在今双南、环镇、掘港一线,西侧在今丁堰、袁庄、河口、栟茶一线。西晋时,支泓缩狭成为一条夹江。东晋(317~420)年间,扶海洲与扬泰沙咀逐步涨接,夹江进一步缩狭为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小芹河。其位置大致在如皋东陈至海安沿口一带。东晋太元七年(382),小芹河淤塞,扶海洲历经数千年不断淤涨终与大陆连为一体。由于扶海洲与大陆并接,扶海洲替代了扬泰古沙咀的地位而成为长江口北岸的新沙咀。新沙咀在唐朝时已很出名,后人称为“唐廖角咀”,地理学上称为如东古沙咀。此沙咀西与大陆接壤,南、东、北三面临海,约在双南、掘港、长沙、丰利一线。其地理位置极为险峻与重要。隋唐时期,由于淮南盐业的兴盛,扬州成为全国的一个经济中心。位于长江口北侧的廖角咀“上汇江淮,下吞东溟,通浙江福建,达南海历山,东直抵辽东(高丽、新罗),日本诸国,序列于外”。廖角咀吞江吐海,其所毗邻的水域,既为漕运通道,又为军贸航途,古来水师征战,江海交兵,多发生于此,历来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廖角咀外,海中沙脉坍涨无常,潮涨潮落不定。滔滔海水中明沙环布,暗沙隐伏,志称“非熟于舟楫者,不可辨识”。处于廖角咀东端的掘港水域航道多险滩,为中外所闻。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圆仁和尚随日本第十三批遣唐使来华时,随行的新罗(今韩国)翻译金正南在海船航行到廖角咀水域时报告说:“闻道掘港水道难过,今既逾白水,疑逾掘港欤?”圆仁和尚一行所乘海船还是遇到风浪、暗沙,船只损坏,不得不弃船从曹埠花子街登上古横江北岸,投宿于掘港国清寺。实际上,唐廖角咀已成为当时华夏对日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公元7至9世纪200多年间,日本向中国派出了19次遣唐使团,中、后期每次规模达五六百人。自鉴真东渡后,扬州成为遣唐使团抵华的第一站,作为扬州门户的唐廖角咀亦成为其首达口岸。

    唐廖角咀与胡逗洲涨接 当扶海洲正在与扬泰古沙咀逐步涨近时,在扶海洲之南的长江口喇叭状的水域里一些暗沙陆续浮出水面,成为大小不等的沙洲群。其中一些并接成一块大沙洲,即为公元六世纪形成的胡逗洲(又名壶豆洲),位于今南通市区一带。随着廖角咀淤长与胡逗洲的涨扩,其中间的水域逐渐演变成一条由如皋石庄、白蒲,如东双南、新店、孙窑一线直到大海的古横江,成为古长江的一条支泓。横江南北最宽处达七八十华里。到了唐代,胡逗洲涨扩成颇具规模的一片大沙洲,东西约80里,南北30多里,约在今南通市区到平潮、刘桥、西亭一带。横江随着胡逗洲的淤涨和廖角咀的外扩,不断缩狭。唐天宝年间(742~756),横江逐渐淤浅。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954~958),或北宋早年,胡逗洲与廖角咀淤连,古横江最终消失。横江入海口(在石港和孙窑以东)成为一个马蹄形海湾,南宋时称为“卖鱼湾”。卖鱼湾北岸在孙窑、曹埠、掘港、长沙一线。因此石港、马塘地区由原来滨江之地演变为临海之域,滨江临海的掘港也终成三面环海而不再临江。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迁夺淮入海,近岸泥沙沉积大量增加,经由沿岸向南的海流推动,流迁至海湾处淤积,使卖鱼湾的湾底岸线不断东移,面积渐渐缩小。明弘治七年(1494)黄河全流夺淮后于响水入海,掘港、石港、金沙、余东等场的岸线每年以100多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卖鱼湾淤积速度大大加快,并东移为“三余湾”。

    天助人勤造就新陆地 古扶海洲的出水、唐廖角咀的形成、古横江的消逝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而如东的东部、北部沿海陆地的形成则是天助人勤的结果。这是因为沿海滩涂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淤涨,人们拜大自然的恩赐,因势利导,修筑了一道又一道海堤,匡围出一片又一片土地,使范公堤外几百平方公里的滩涂,陆续成为如东的新领地,大大扩充了如东的疆域。20世纪90年代初,在栟茶镇东北范堤外的靖海乡一农家猪圈旁的地下发现一口宋代砖井,表明宋代栟北范公堤外已有部分地区成陆。1987年冬,北渔乡的农民在开挖鱼塘时,在地下4米~5米深处挖到一条古船。考古学家鉴定其为元代渔船。船上还有一只陶香炉、两只陶罐、一具行灶,由此可以推断这一带为元代以后淤积成陆。丰利北郊的郑公滩宋时为滨海之地,如今已离海数十里。而在掘港东郊,五总、七总、九总等地宋时尚为烧盐之地,久因“海远卤淡”,而盐业风光早已不再。在明中期,掘港东郊仍为大海,为倭寇屡犯之地,掘港建有烟墩以报警,如今海岸线已东去三四十里。所有这一切,皆可见自元明以来漫长的岁月里,范公堤外海岸线不断向大海迁移。
     
    下一篇: 江苏如东简介              上一篇: 如东县城市总体规划 
     
     
     
    Copyright(C) 苏州市如东商会  版权所有
    电话:0512-85187908/8016   E-Mail:yq7832@sina.com   网址:http://www.szrdsh.com
    地址:苏州市相城区嘉元路38号泰峰大厦12楼1205~1208室
    备案:苏ICP备14023363号-1